消失的手工业鄠邑东索村的木勺

2023/11/19 来源:不详

鄠邑记忆

东索村

木勺

西安市鄠邑区五竹街道东索村曾经是制作木勺的村庄。据村中耆老所言:明末清初,邱姓兄弟三人从江苏无锡至此,被这里类似于南方水乡特色的莲花池所吸引,便留居下来,以制作木勺为生,并把这种技艺传授给村里其他人。以前每年春秋两季农闲时节,勺匠们就带上粮食,背着工具进入深山老林,与山主论价,签下合约,名曰“写山”。后由林业部门批准,搭建窝棚,全村五六十人一波,在山上住两三个月。能做木勺的树木并不是集中生长的,所以需要越沟翻梁,选择合适的勺料,经斧砍锯伐,做成80厘米长的轱辘。人们肩扛百十斤重的湿木头到营地,将其劈成条状,趁湿经过掐坯、圆勺、锛勺、挖勺、刨勺、切勺等六道工序,才能制出成品。一个全能的勺匠起早贪黑,一天最多能做15把木勺,他们有时还利用边角料制作漏勺、刮犁、马勺等木制品。不会做勺的青壮年负责给山上的人提供给养,并往山下背勺。他们上山时背笼中装的是米面油盐,还有点灯用的煤油等;背勺下山也不容易,每人背四百把木勺,一百多斤重,手拄一根木棍,脚下要踩实,步步要踏稳。背笼时刻都有从头顶翻扣下来、刮伤脸和脖子的可能,稍不注意,甚至会连人带勺滚落山沟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有了架子车,人们把勺背到小路上后,就可以用车子将勺拉回。东索村人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,制作的木勺闻名关中,远销周至、咸阳、兴平、扶风、长安、渭南等地,也有人背着背笼走村串巷卖勺的。木勺虽显笨重,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,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才逐渐被铁勺、铝勺、塑料勺等取代。

—END—

来源:区融媒体中心

编辑:鄠邑宣传

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3g-city.net/gjyyf/6003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

    温馨提示: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
    版权所有2014-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-6
    今天是: